从“卫星城”到“次中心”,这一区域为何成为理想选择?

2020-08-28 刘春燕


在济南,有一片区域,曾经只是以“卫星城”的形象,出现在济南人的印象里;而如今,这一片区域,已经蝶变升级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“次中心”。这一片区域,就是高新东区



早在2011年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,以绕城高速为界,将济南分成了主城区、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三个部分。在那一版的规划里,高新东区还只不过是东部城区里的一个小红点,远离主城区,地位也比不上东部城区的核心唐冶。



到了2018年,济南市公示了新一版区域城市中心体系规划图。在图上,我们可以清晰看到,以孙村为核心的高新东区,不仅已经融入主城区当中,而且升级成为了地位仅次于老城中心、东部城市中心、先行区城市中心的五大城市次中心之一。


从“卫星城”到“次中心”,高新东区为何会产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?

第一个原因,是区位优势

翻开地图,我们不难发现,高新东区地理位置特殊,正处在济南东部发展主轴线上,是连接济南主城区与章丘的纽带,济南向东发展的桥头堡。高新东区以经十路、世纪大道和工业北路为三大发展轴,西侧与一山之隔的唐冶新区相连,东侧则是圣井片区以及章丘城区。



正如上图所示,以孙村片区为核心的高新东区,周边分布有三个城市组团中心:港沟、唐冶、董家。港沟和唐冶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片区;董家尚在起步阶段,未来将形成以物流产业为主的功能片区。在高新东区以东,与章丘卫星城之间,是以产业和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圣井片区,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将建成于此。

作为连接几个功能片区的核心,高新东区无疑在产业方面拥有优势,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。


除了区位优势,另一个原因,就是产城融合


作为济南市重点打造区域,高新东区是近些年济南市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之一。但在发展初期,高新东区曾经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:“有产无城”现象突出。如何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,形成更加完备的宜居宜业城市配套?这成为摆在高新东区面前的一道课题。

经过多年的规划和探索,高新东区的建设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。

在“产”方面,高新东区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,因为他们深知,好的企业对一个片区的带动效应是巨大的。如今,高新东区已经拥有浪潮、中烟、轻骑、重汽、中车、青年汽车、吉利汽车、法因数控、积成电子等一大批名企,“智能装备城”和“生命科学城”作为东区产业建设的源动力,已初具规模。



在“城”方面,高新东区集聚大型商业综合体、商务办公、文化创新、休闲娱乐、生活居住等多元复合功能,完善整个区域的道路系统,构建便捷的内外公共交通网,修建自行车、慢跑和步行等舒适慢行空间,提供体育、文化、医院、学校等优质的服务设施,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青年公寓、高端住宅、养老社区等多元品质地产项目。

高新东区的产城融合,说到根本,其实就是“产、城、人”的融合。根据规划,高新东区未来将达到40万人的规模,但是目前的规模只达到10万人。在未来的几年内,高新东区还将大力引入各类人才30万人,以求达到职住平衡。



那么,高新东区有没有一个“产、城、人”融合的典范,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呢?

当然有。

在高新东区世纪大道发展轴的南北两侧,正在布局一个重大产业——中英石墨烯产业园,即“齐鲁烯谷”。

这里的“烯”即石墨烯,这种超级材料正在带动新一轮材料革命,石墨烯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国家的“必争之地”。



山东省和济南市对石墨烯产业相当重视。此前省市两级发布的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》曾明确提出,要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。中英石墨烯产业园占地面积1500亩,总规模达580万平米。通过对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,同时整合资源,与中科院、山东大学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共同设立山东石墨烯研究院,导入相关产业,提供超过4万个就业岗位,形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,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。



中英石墨烯产业园的配套也极其丰富。以其为依托的烯谷国际中心,总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,汇聚高端商务、产业办公、商业、住宅、公园于一体,拥有60万平方米体量的商业商务设施,打造围子山景观带和烯谷公园,同时可享高新东区的商业、医疗、学校、公园等资源,实现“产、城、人”的真正融合。


6089
6089